幣值過貶的台灣病下我的生存法則
經濟學人的台灣病專題,我當然也要參戰一下!
經濟學人的台灣病核心理念:你賺到的錢原本是100元,結果因為台幣被央行控制匯率導致過低,所以你所賺到的100元台幣購買力只剩下80元。
但事實上,台灣外銷製造業要和其他國家激烈競爭,如果台幣不被低估,你賺到100元的機會會少很多。所以不是100元和80元的問題,而是80元和0元的問題。
一個數據就可以明確表明這點:台灣人均薪資佔人均GDP44%而已。
換個方式計算,假設自己一年的薪水是47000*12 = 564,000 ,那你每年的收入有沒有 564000/0.44 = 1,281,818。有著717,818元的差距。
那缺少的72萬要從哪裡補呢?
當台大經濟系教授aka央行理事寫出了「致富的特權」,但這個現實還是無法變動的話,那我得從這樣的環境找到自己有利的位置:
賺錢的選擇:如何在這樣的情境賺更多
1.在外銷製造業工作
0和80元更靠80元。心有不甘的話,選擇外銷製造業就是讓賺得錢更靠80元的方法。而這幾年瘋狂外銷的AI伺服器產業鏈相關公司就是選擇。
但我也不是工科畢業,無法成為這些公司的員工該怎麼辦呢?成為這些公司的服務者也行,以「涓滴效應」的第二層承接,去竹科金山路賣炒飯也是一條路對吧!
2.買資產
a.買0050
但如果我肌肉酸痛連飯都炒不起來怎麼辦呢?那起手上的錢去買這些公司的股票、單一股票有所風險那就買0050就好。這樣當他們賺到錢的時候分紅股利給你,就可更靠往人均GDP的數值了。
b.買房地產
央行為了讓製造業外銷有競爭力,不只是台幣匯率,連利率也必須低、好讓製造業者有好的融資能力。
這些外銷製造業賺進來的錢,在一般消費完了之後還是會流到股市和房市,當前流進房地產的金錢水龍頭被卡住,所以台灣股市很難變差。
當前央行為了讓銀行貸款不要過度集中在房地產,所以將融資水龍頭縮緊。未來沒有貸款過於集中在房地產的問題後,除非有全球的系統性風險,外銷製造業賺進來的錢一定會流進房地產。特別是台灣政府對自住房有那麼高的優惠,家庭成員有3個的話還可以買到3間(自住房最高優惠)。
如果要精準搭配GDP的話,那記得買新屋才能增加整個國家的GDP。
和女兒校長聊台灣房地產:新舊房的選擇、自住房政府給出的利息稅賦優惠超大
3個月沒寫房地產文章了,但其實這段時間又覺得自己進步了一些,剛好昨天女兒國小的前校長來家裡吃飯聊天,我自己分享的東西可以寫下來:
c.買美元產品
如果已經買了房地產的話,因為你的資產已經曝險在台灣,所以a.的選擇可以改成海外的美元計價產品,最好的選擇是美國S&P500指數和黃金。
這裡非常推薦先買黃金,因為黃金還抵銷購買台灣房地產的地緣政治風險,而且一但戰爭開打,台幣的匯率會更低、黃金會增值,假設因為戰爭新台幣從30元貶值到39元(39/30=1.3)、黃金增值到1.5倍,那原本購買的黃金相對於台幣就成長了1.5x1.3=1.95倍。這裡方便用2倍計算,買一間1000萬的房子配上100萬的黃金,就能抵銷下跌20%的風險、是不是很好的搭配呢?
消費的選擇:買更外國國家更貶值的產品和服務
買貶值更低國家商品
大家近年很喜歡去日本,除了好玩以外就是日本產品的物價和服務相對於台幣更便宜。看下圖一位脆友的分享,2007年一碗大阪拉麵台幣為180元、18年後這碗拉麵反而倒掛到160元,重點是這個160元對到2007年的購買力只剩下126元,所以還便宜了54元,這樣的日本拉麵不吃爆嗎?
希望政府做點什麼?
現實上我是不抱有希望政府能做什麼的,如果不破壞目前結構的話,如果能引入更便宜的服務業勞動力,那等於我們可以買的服務更便宜了,而且也能也必須處理少子話的問題,可以一舉兩得。
另外目前央行將外匯拿去買美債的收入,可以更專注在到因為購買力下降而受傷的勞動人口,例如普發文化幣就是一種做法,但這點要做到很難細分、我也不是專家可能連AI都能講得比我好就不多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