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瓦爾是矽谷知名的風險投資者和連續創業家,在推特上的各種想法整理成書「納瓦爾寶典」,在創業領域中頗受好評。其中最重要的觀念在於將「槓桿」觀念從金錢延伸到其他的創作物:
納瓦爾強調財富不是靠運氣或出賣時間,而是透過「槓桿」實現。槓桿包括資本、人力與知識產權,特別是無邊際成本的產品(如程式碼、媒體)。他建議培養「專長」——無法透過培訓複製的獨特技能,並專注長期價值而非短期利益。納瓦爾認為,財富是擁有資產與被動收入的結果,而非單純的高薪。
另一個觀念也是近期滿火熱的「將時間買回來」,納瓦爾認為要將自己的時間訂出一個價格,假設我每小時能創造的價值為2,000元,如果正在做的事情其價值低於2,000元,那就必須外包出去,好讓自己的時間做最重要的事情。
原本我也是很認同並奉行納瓦爾這兩個觀念的人,但最近反覆思考時覺得這兩個做法都有些後遺症,分享給大家,以免在實踐寶典的過程中走歪了路。
槓桿的兩個注意事項
買房子付二成的頭期款、剩下的八成和銀行貸款買入,這就開了五倍的槓桿,不只可以提前買到屬於自己的房子,如果房子增值的幅度大於金錢的貶值(例如-3%)和貸款利息(+3%)的總和,還可以提升自己的資產總額,得到到開槓桿的財富效應。
但這個時代不只是金錢可以開槓桿,人們還可以透過寫程式、打造自己的媒體以及其他專利出版物,當這些產品服務創造完成後,他們就不會再用到我們最珍貴的資產—時間,而為你賺得影響力和金錢。
這個想法實在是太棒了,趕快來透過AI來寫程式、或者如我寫這篇電子報一樣開始吧…等一下,這個做法有兩個誤區:
1.你創造的槓桿產品是否對他人有益?
假如你精通了搜尋引擎最佳化的技術,並透過AI生成很多內容,然後人們遇到一個問題的時候搜尋點進去你的網頁,結果網頁中廣告版位的位置和IKEA的動線一樣有如迷宮,使用者還沒看到內容中先點了廣告進而賺得了收入。
這樣的做法完全符合了納瓦爾寶典的槓桿理論,但其實變向在浪費使用者的時間,對使用者是沒有益處的。所以如果你創造的各種槓桿分身產品服務,並沒有多人們有益,那建議不要這麼作。因為你贏得的0.01美金,其實浪費了這個世界10分鐘以上。
2.不要把槓桿的精神放到本業中、會忘記自己的所愛所能
一位很會教微積分的老師,一個課堂上只有40位學生能夠受益,如果將這個影片數位化,就能有無限個學生受益、能賺錢而且還花不到老師原本的時間,完全符合納瓦爾的精神。
但如果因為這樣而只想做只有複利效應的工作,而忽視了自己真正喜愛且有能力的事情,那就本末倒置了。更嚴重的是,如果因此而看不起沒有槓桿能力的工作,那會混亂價值關。
舉例來說,一位優秀的護理師,能很好地照顧患者,並協調醫師,但護理師的工作並沒有槓桿效應。進一步地說,護理師本質上是被醫生槓桿的人力,但如果因此只想做醫師而不做護理師的話,那醫療系統根本無法運作下去。
做出槓桿的產品,並對世界有益;自己的所愛所能,比能不能槓桿還重要,這是我認為使用納瓦爾寶典的重要前提。做你所愛的事情,不要因為不能開槓桿就不做。
用錢買回時間的注意事項
我在「台灣經濟繁榮的代價:各種不合理的便宜將帶來下一波的通貨膨脹」文章就寫到,台灣的便當不可思議的便宜。其實台灣這麼便利的自助餐環境,就是「用錢買回時間」的最佳範例:到自助餐店幾十種菜色、如果自己煮、煮一整天都來不及、還沒算買菜和備料的時間。吃完便當盒洗一下丟進垃圾桶了事,完全不用洗餐盤,省下來麻煩的洗碗。
的確,如果整個社會資源配置能夠最佳化,每個人在單位時間內做出最有效率、最大價值的產出,自己的產能夠放到最大。
但這種「最大蘿蔔最大坑」的想法會一種危險,如果有一天沒有了自助餐店、便利商店也不賣便當了該怎麼辦呢?總不能接下來每天都吃泡麵。
把這個想法放大,就可以想川普雖然大亂搞關稅壁壘,但其居安思危其實並沒有錯,喪失了生產能力的美國如果遇到第三次世界大戰,那縱使無限印出美元來都沒辦法製造產品了。
回歸到生產者思維
在我們享受用錢買回煮菜和洗碗的時間時,一定要想沒有了這些便利的服務供應後,能不能自立自強來維持生活的供應。
沒有了自助餐可以去市場買菜做菜,沒有了市場這個通路可以聯絡種菜的農夫購買,沒有了農夫可以自己耕作種植。
我並不是說要回到原本的農業社會,而是想要說,這些便利的供應不是理所當然的,更不是理所當然用錢就可以換到的。
買回來的時間有對應到重要的事嗎?
沒有時間煮飯喜歡所以買外食;因為要上班所以把孩子放安親班、晚上還要加班所以再放去補習班;沒時間在家裡打掃所以請阿姨幫忙;睡前沒力氣了所以買故事兒童機講故事給孩子聽;考試考不好所以再請家教來補功課。
是用錢買回時間去做更多的工作嗎?最重要的事情到底是什麼呢?可能是健康、可能是和重視人的關係、可能是某個難忘的瞬間時刻,我也還在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