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在花蓮玉里的兩年裡,已經見證了多次地震風災中,包括永遠都在修路不知道能不能順利去台北的蘇花公路、花蓮市強震多棟大樓倒塌,這次樺加沙颱風造成馬太鞍的溢流夾帶大量泥水衝向光復,去年康芮颱風來襲時、我居住在玉里新華夏的四樓因為風雨太大而整個淹水,當時在台北的我也得等到無風雨時才請房東幫忙進屋勘查狀態、回到玉里後才慢慢恢復家園。
▲我住在花蓮玉里超過2年,每年都會經歷家裡淹水的問題。
為什麼鏟子超人出現在光復、不在去年康芮颱風的卓溪鄉
同時間我的朋友花子在玉里鎮旁的卓溪鄉,也是整個土石衝進數十斤民宅造成嚴重損傷,玉里鎮聯通中寮金針花赤柯山的橋樑在住的兩年多期間,幾乎斷了又蓋、蓋了又亂,心中總有一種整個花蓮各鄉鎮都在輪流受難的傷害症候群感。
但這次光復鄉卻不一樣,在溢流土石流進光復鄊新聞不停地報導下、第二天開始就有一批一批的義工前往幫忙,再透過社群媒體的發力下,前往光復鄊當志工成為一種全民運動,能運物資的運物資、能幫煮菜的幫主菜、在一篇篇社群貼文說:「物資都有了,傳雨鞋帶鏟子來現場挖土就對了!」,「鏟子超人」成為這個運動的代名詞。
以我這個移居者的角度來看,全台灣都來幫助花蓮當然很感動,只是為什麼只發生在這次災難呢?剛好這幾個月我都在斷斷續續地看《影響力》這本書,其中第四張的社會正命原則給我了很好的理論解釋:
影響力的社會證明原則
「95%都在模仿別人,只有百分之5的人會自主行動;用其他人的行動來說服大眾比較有效。」
當大家看到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泥水衝到光復鄉接到時,有一個婦人抓緊竿子以免被吹倒的畫面,內心都會出現一種「好可憐、有什麼方式可以幫助他」的心情。但如果你不知道該怎麼做,就不會去做。
1.眾人幫忙需要有人開始幫忙,會形成同儕模仿的行為;
2.幫忙的資訊要有明確指令;
3.訊息中不能出現「這是家務事」
當人身處在不確定性的環境中,就會趕緊找到確定性。
但有極少數的人將現場的畫面拍了出來,接下來有多一點的人不論如何直接衝到光復鄊上,一開始是送物資、接下來做便當, 直到這樣的貼文出現:
有夠多的人去、有明確的需求指令、有釋放出這不是光復鄊自己的事,讓人們開始了有了動力前往光復。
《影響力》書中提到另一個想法,當大眾知道只有少數人去做好行為的話,自己去做的意願就會降低。所以如果第二天全台灣人在大眾媒體和社群媒體不是看到大量義工前往幫忙、看到的訊息是:
1.吊車大王已經前往:民眾會覺得這個難度太高,我無法參與。
2.慈濟在水災第一天發生已經部署完成,直接南下光復:民眾會覺得慈濟已經前往,放心後就做捐款等後援工作。
因為第一眼看到的是和自己一樣的一般人志工,開車送物資、切菜甚至只拿上一把鏟子就能幫助的畫面,都是自己能做的,因此就會想要參與。
最後《影響力》還提到人們會想像,當愈多人前往光復當志工幫忙的時候,人們是不是會想像更多人前往的畫面,這就是人們推論「趨勢形成」後就會更願意參加。
一個社會運動的形成,當然也不是一本書的一個章節就能完整說明,不過如果說多次花蓮遇到的災難,為什麼光復這次誕生了鏟子英雄,在感動之餘,如果下次再有災難發生時,也用同樣的方式讓更多的平凡英雄一起加入了!
當年查理芒格看完《影響力》這本書後,懷著感恩的心情送給了作者1股BRK-A股,目前BRK-A一股價格高達75萬美金,這麼厲害的書建議大家一定要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