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投資法幾乎涵蓋在每年寫給股東的信件,最近我最有感受的是巴菲特的強大在於資金使用效率。
公司賺到的1元到底要不要分配給你
當你投資的公司,每年每股賺1.1元的時候,如果把1元都分配給你的話(0.1元為公積盈餘不用扣稅),那只有2種可能:
1.公司沒有能力再用1元賺更多的錢,所以要發放給你。
2.公司上市,資本市場用股息來定價公司股價(例如萬能的中華電信)。所以被迫一定要發股息給你。
如果是1.的話,公司不是沒有更好的賺錢能力,而是輸給了整個大盤,可以認定為美國S&P500(SPY/VOO)或台灣的0050。這兩檔指數型ETF,目前年化報酬率都在10%左右。公司如果這1元1年後不能再變成1.1元的話。把錢配給你去買VOO的資金使用效率都優於公司本身。
所以從公開市場投資的角度來看,當一家公司每年賺得錢,不分派給股東而繼續發展,可以為股東賺得超過10%的話(EPS1元>1.1元),那這樣優秀能力的公司就更值得投資,這就是巴菲特所在乎的ROE股東權益報酬率。
今年賺得了1 元,怎麼確定5年後累積盈餘超過8元呢?
按照剛剛的算法,如果公司每年都賺1元而且不分配出去,5年後的利潤將累積到8元。如果是投資之神巴菲特的話每年賺2元、5年後將累積到20元。
但企業不是每年都能把1元賺成1.1元以上,這時候巴菲特就發揮了資金效率的價值。當喜斯糖果的1元預估明年無法賺得1.2元,但是蘋果可以,那巴菲特就將那1元移轉到蘋果身上,讓1元瞬間有了1.2元的價值。
但如果是單一公司的話,董事會很少並難以決策將這1元移轉到可以賺1.2元的領域。想像一下,如果喜斯糖果是個獨立公司,那董事會幾乎不可能將賺得錢拿去投資蘋果,這會讓股東認為「不專心於本業」,另外董事會內也沒有巴菲特,不知道蘋果明年可以將1元變成1.2元。
但這都是美麗的假設,身為投資者怎麼判斷這家公司連續5年都有這麼強的賺錢能力,而且投資無法全看後照鏡、不能用過去5年的表現來判斷未來5年。
「因為未來的價值難以估算,所以我只找很簡單、容易懂的公司。能否合理估計5年後的盈餘,將是購買公司關鍵」
原則就是這麼清楚,所以不用再想為什麼巴菲特很少可慮新興科技公司的投資,另外這也是明明白白的巴菲特陷阱。就算巴菲特在股東信中把喜斯糖果、可口可樂、蘋果等公司講白了,你也未能找到從現在到5年後「平均每年」都能賺超越10%的公司、甚至是20%。
所以巴菲特一方面尋找這些穩定可以成長賺錢的公司,又每年從這些公司的利潤調動去可以賺錢的公司,完美實現了資金效率。而且為了實現資金效率,巴菲特逐漸從一級市場購買公司,轉而購買二級公開市場公司。
寫到這裡就有點沮喪了,因為我們真的難以找到巴菲特口中所謂這樣的公司…
雖然做不到 還是能學到什麼
資金效率的反面是摩擦成本
大盤指數是一個平均值,假設這個值是100的話,那僅有20%的投資人是>100,80%的投資人是<100%。專業投資者要贏大盤指數,除了要贏過80%的人以外,還要再扣掉交易手續費和專業投資者的基金經理人費用,這兩個費用相加都在2%以上。
2%看起來沒有很多,但從上面的說明來看,等於基金經理人要積效要102以上才等於大盤,達到100的人只有20%,那達到102的人可能只剩15%。意思是要打贏大盤的真正勝率僅有15%,超級困難!
股息股ETF是資金效率最差的產品 但仍有購買理由
再從交易摩擦力這個觀念延伸,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些人堅持買股息ETF而不是大盤指數ETF,股息股讓人穩定看到前入帳的安心感,而願意不頻繁買賣股票,除了可以減除頻繁交易的稅額成本,還能不錯過整個股市周期幾個大幅上升的時刻。
巴菲特認識的人有夠強
雖然巴菲特強調好的體質公司,最好任何人當管理者公司運作都沒有問題。但事實上看過雪球自傳就知道,巴菲特其實經常能找到這些好公司的好管理者。另外一方面巴菲特的一些投資機會也在他在當重要職位(例如在所羅門兄弟當執行長)時所認識的,如果沒有好的人才累積,那資金效率還是無法應用到最大。
這件事不僅在投資,在我們整個人生更重要,你遇到生病時有沒有認識令人安心的醫生;家裡漏水時有沒有認識令人安心的水電;被人告時有沒有認識令人安心的律師…想像自己人生會遇到什麼事件會成為重大阻礙,身上有沒有人才庫可以解決開始吧。
顯二應用的長效價值:想主動選股投資的門檻用這本書當試金石
想知道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主動投資選股的話,這裡當「21世紀價值投資」這本書當試金石,不論如何先花500元看這本書就對了。如果這本書讀起來津津有味、愛不釋手、開始想用書中的方法來驗證挑選的股票話,那就是那個資本市場中的練武奇才,可以拿全部投資部位的10%開始練手。
如果這本530頁的書看起來舉步維艱、食不下嚥的話,真誠地建議你把想買股票的錢全部買大盤指數ETF就好,甚至先買全球平均指數VT開始,想有一定獲利的時候,再逐漸往VOO和0050移動最好。
看完文章有什麼想法,都可以在本文留言、臉書互動或者是透過Substack訊息跟我互動喔,讓我們在追尋長效價值的路程成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