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寫了「面對大跌時刻的股市生存指南」提到停損的重要性,結果這只是前菜、我們面對的可能是2022年等級的大跌,是不是會走到2020年等級的崩盤,在這之前就先寫文章一起暖暖身吧!
不要當預言家 也不要尋找有水晶球的人
可以看資訊成為判斷的養分,但絕對不要到處看各種情勢的判斷方法來做決策,特別是哪一天要買要賣、買多少賣多少的這種絕對不可信。我們要的是一個應對市場的對策,而不是靠找他人最怕說出來的答案來推論市場。
因為資本市場中,如果有人知道了一個確切的答案,他一定不會說出來,而且會盡可能的隱藏,然後把錢全部都投入進去,並加開槓桿投入。剛去世的量化交易之王文藝復興基金創辦人西蒙斯,至始至終都沒透露這個基金運作的機制。
所以如果一定要看消息的話,要看具有確定性的消息。川普的關稅政策就是一個確定性的消息,因為他真的在執行。也可以等待巴菲特什麼時候開始買股票,這也是一個確定性的消息,不過根據2020年的經驗,巴菲特永遠都嫌貴,所以2020年的時候慢了一拍(但也無所謂股神還是最強的)。
如果從價值估值的角度來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ames Tobin提出Q比率,公式為公司市價除以資產重置成本比率。著名的奧地利投資學派使用的MS指數和Q比率接近,目前美國標準普爾的Q比率則是非常昂貴(看各種價格估值目前狀態)。
透過這個機會測試自己是什麼投資人
如果要開信用交易都需要填一些問卷,已證明你是充分了解的投資人。但我覺得那不痛不癢。目前這段崩跌的時刻,特別能檢視自己的投資心態:
1.面對崩跌時刻,是否能賣出20-30%的現金?
YES>>>往2.邁進
NO>>>>定期定額才是王道。
2.恐慌(波動率)指標VIX指數創新高,你是否敢現在買入?
YES>>>有單筆買入的勇氣。
NO>>>>定期定額才是王道。
3.當標準普爾S&P500指數跌破3成時,是否願意質押再投入?
Yes>>>冒險意識高
NO>>>>定期定額才是王道。
再平衡和保險策略
既然手上沒有水晶球,那怎麼能判斷崩跌完不會繼續崩盤呢?如果重現2007金融海嘯時刻,0050跌幅高達55%。所以不論如何,目前做保險策略都來得及。就算結果沒有的話,那你只是多花一點保險費而已。
如果都還沒開始賣股票的話,如果並沒有打算要買的話,建議一定要賣一些股票,買的百分比跟你想要的就是在平衡的現金艙位為主。
如果你有保留10%的現金,那你想要調整成現金艙位為30%來,就再賣可以補足20%現金的股票。建議一定還是要賣一點股票。看到這麼猛的跌勢要賣一定比例股票心態上會比全賣還要難,如果想要長期在投資市場的話,這是難得的機會一定要試試看。
奧地利投資學派在書籍「資本之道」中對抗黑天鵝的方式,是以全部資產0.5%購買Delta=0.5、雙月S&P500價格的選擇權賣權。更激烈的話則買賣價外30%的賣權,並且在2個月後繼續滾動(注意:不熟習選擇權做法的朋友,不建議操作)。
▲就算跌停還是賣出一點股票,學習和市場共存。
思考市場的不合理之處
永遠要思考市場不合理之處,例如現在各種指數都大跌,但為什麼比特幣沒有大跌?在過去,比特幣總是會跟著市場情緒大幅波動,但這次沒有,為什麼呢?是因為前陣子已經從10萬跌到8萬、已經是領跌指標了嗎?是因為比特幣被認為是新黃金了嗎?但如果是黃金,那現在比特幣應該要反向上漲,但也沒有。
所以比特幣沒有大跌就是目前這個市場不合理的地方,找到不合理的原因,你就找到市場的機會。我當然不會給一個答案,如果如果你看到我寫的答案,那又回到第一點,只是在到處尋找答案而已,很容易反而錯誤,因為我今天的答案可能跟明天的答案不一樣。
註:在寫完文章的當下,比特幣也向下灌破80,000美元了。
經濟成長的本質:用工具創造工具
不論這個世界再如何變動,一個公司每年可以產生的現金流,以及新現金流的成長率還是最重要的。還有現金流再轉換成產品、換成更多現金流的變遷能力,這幾點才是整個市場永久不變的核心。
「資本之道」用ROIC(EBIT × (1 – 稅率) ÷投入資本)這個指數來做判斷,並尋找ROIC大於75%的股票,如果你在選擇特斯拉或NVIDIA中無法做決定的話,特斯拉的ROIC約為8%、NVIDIA則超過100%。
如果你相信人類只會的投入創造的發明會有更好的經濟成果,那我們投資的目標就是要把錢放入那些可以把工具再打造成工具的公司,例如福特將賺得錢再投入到他的新生產線中。那為了要達到這個最終的結果,最少投資的船就是不能翻倒,所以打造一條不會翻倒的船才是最重要的。不論是資金、健康、智慧都是。
▲本文幾個指標都取自奧地利投資學派的著作:資本之道。有興趣的朋友可找來看看。
顯二的長效價值:追求真理的自由原來這麼美好
如果心情上還是擔憂的話,推薦看漫畫「地-關於地球的運動」,看在中世紀橫跨百年、一群為了追求真理(地動說)的人們,卻冒上了死亡的代價而不為所動,看完就覺得我們現在這個世代真的太自由了,我們追求資本市場的真理,最大的損失就是錢花光了,而500年前科學家追求知識的真理,卻得賠上性命。推薦一讀!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在描寫物理時非常較真,但漫畫的描繪卻極有詩意,簡直在我的左腦和右腦間奏起了交響樂太厲害了!